|
医师娄月丽:学中医是幸运的,有了中医人的风骨一生都不会太差 文章内容
采访笔记:“十年流水成尘埃,十年浮云成尘埃。”在娄月丽看来,比别人幸福多了,“我看得开,劝病人也看开,如我这般上山下乡过的,能专注一些自己愿意的,有价值的事,无悔无憾。” 副主任医师娄月丽,长期从事中医文献管理,擅乳腺癌,胃肠道肿瘤,肺癌等。 对话的时候,我一直在想两个词,藏经阁,扫地僧。 这个乐观的,胸无城府的医者,从管理走进临床,给我的感觉是超脱的,“有人说,我辨证用药不拘泥,不匠气。其实,我只是多读了些东西,我如在少林寺的藏经阁,我如布衣芒鞋的扫地僧。” 她一直在学校,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,与汗牛充栋的典籍打交道,她觉得十分自在,满足。 我们拼命地做着整理,校对,索引的工作,繁复冗碎,却又极具价值,能为临床提供意想不到的支持。 研究所工作之余,她主攻肿瘤临床,在曙光医院跟师两年,尽得真传,“老师说,可以出师了,病人越来越多了。” 私下里,她对肿瘤的治法已有自己的认识,“藏经阁里的东西,给自己开了眼界,很多不常用的药材,验方,很可能就是神来之笔。”她的病人总是跟着她,口碑接着口碑。 “其实,每个人都是强弩之末,现代文明,我们无法独善其身。”她坦言,肿瘤险恶,与环境与心理最有关系,“我会用病人说服病人,在生命坠落的时候,彼此托一把,比单纯用药有效。” 如果说遗憾,她好生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有考研读博的机会,“系统学习,一辈子跟几个名师,可以少走许多弯路。” 1、进入典籍之林 1977年,娄月丽毕业于中医医士班。 当时,她从崇明上调到上海市区,被生产连队安排到卫生系统学习中医,这所学校就在龙华医院边上,很多老师也是医院的医生,学期一年,节奏紧张,“除了大量的背诵,还要做许多尸体解剖,想一想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,要跟尸体打交道,那时候竟然也不怕,算是和医学有着冥冥中注定的缘分。”事后,她回忆说。 中医医士班毕业后,娄月丽分配到上海中医学院教研室,搞科研,继续搞解剖,每天跟着老师出现在解剖房,也不记得解剖过多少具尸体,很多时候,她的午饭、午休都是在解剖教室度过的,有时候就是独自一个人一整天都在跟尸体打交道。“那时候就有对死亡的理解,这是人生的规律,没有人可以躲过去,不管是江洋大盗,还是国家元首。我不感觉怕,从来都不觉得怕,一具尸体就是一位无言良师,我对尸体本身充满感激和敬畏。” 不久,国家恢复高考,但娄月丽错过了最初的机会,因为当时实在太忙,她放不下手头的工作,根本不可能挤出时间复习功课。“工作就是踏踏实实的工作,全力以赴,不可能一边工作一边读书,我只有兢兢业业做好单位里的事。”娄月丽说,她非常羡慕现在的学生有这么宽松的氛围和机会来提升自己。 1981年娄月丽调到中医药文献所工作。对堆积如山的书籍、文献进行整理、校对核实等。“很多是珍贵的古籍,文献涉及的内容太浩大了,经方、验方、经典论著、历朝历代的医家学说,每个研究室的方向不一样,工作的重点也不同。把那些浩淼穷尽的书籍整理出来,留给后人查阅,这是个很繁琐、很有价值的工作。当时只是用心静静地做,反倒是很多年之后,才意识到这份工作意义非凡。遗憾的是,那段时间我主要负责一些管理工作,大量的经典来不及细细钻研,如果再回到那个年轻时代,我一定会如饥似渴地阅读、积累。” 在文献所工作一年后,娄月丽终于有机会报考了上海电大医学系,“那时候想法简单实际,喜欢做医生,提高自己总是好的。”读书期间,娄月丽并没有放松在文献所的工作,那些书籍文献的检索整理工作,在别人看来也许枯燥无味,但是她做起来始终井井有条,坚持如初,一直工作到2009年,这期间究竟有多少本书经过她的手,有多少古方医案被她分门别类,她自己是记不得了,估计谁也记不得了,每个文献整理者的辛勤付出,都和日月星辰一起沉淀在一页页的书籍中,留给后来的翻阅者。 2、半路临床 执业医师资格恢复之后,娄月丽和大家一样,第一时间申请了医师资格证书,申请以后要有注册点。“那时候就开始在曙光医院门诊,我是从理论走出来的,和别人有点不太一样,别人是一路从临床过来的——面对病人的实际情况辨证需要经验累积的。 我想,去哪个科室好呢,想了半天最后挑了肿瘤科,我知道,中医对肿瘤疗效好,这一点上我很有信心,当时想法很现实,我要迅速积累临床经验,所以就想选择病人多的科室——肿瘤科的病人很多。 另一方面,曙光医院的名中医张丽英老师,人品好,医术也好,曾在一起做过文献工作,私下也有些交情,我就想跟着张老师抄方,抄了两年。那时候,张老师一天的门诊有六七十个病人,自己边看边学,背诵方子,留心开药,慢慢看得多了,心也就不虚了。” 跟着老师抄方的时候,娄月丽和病人都慢慢熟悉了,遇到最多的是乳腺癌,肺癌,胃癌和肠癌的病人。“跟着哪个老师就会有哪个老师的风格。张丽英老师的临床风格就是扶正祛邪,用药轻灵,一般药在十五六味,剂量一般不超过15克,我现在用药也是这样。 刚进入临床那会,整天想着哪张方子对病人更有用,哪一味药的加减上需要改进,临床上的经验需要一个过程,一个摸索的过程,虽然张老师认为我蛮聪明的,但是,我越学越觉得知识不够用。” 现在,娄月丽已经积累了无数成功医案,“有一个病人患晚期肠癌,因为是熟人介绍,加上患者年纪偏大,第一次看诊我去了病人家里,去了以后开方,主要是扶正祛邪,白术,茯苓,葛根,党参,山药,半枝莲等,先调整脾胃,开始是每天吃,后来是三天两次,到现在八年了,病人现在身体不错。除了药物治疗,我都会跟病人说,一定要乐观。”娄月丽说,中医的关键还是在辨证,辨证准确,肿瘤和其他病一样治疗。 “但是,实事求是来讲,如果长了肿瘤,该手术还是要手术,之后配合中医治疗、调节到身体恢复。不管中医西医,能结合起来治愈病人,才是最关键的。” 3、心静人安 十几年的临床做下来,她始终安安静静,不想太多和治病无关的事情。她说,自己作为医生要心态好,保持好的情绪,不能把负面情绪带给病人。 “任谁听到自己得了肿瘤,都是一个晴天霹雳,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都是巨大的。没有人会冷静,但是没有办法,这是个煎熬的过程,有些人会听医生开导,有些人根本听不进去,这个时候,可以让病人之间自己交流,病友会分享自己的经验,说自己是怎么熬过这个过程的,病人之间相互打气,树立信念很重要。” 她坦言,除了病人本身的精神状态,还有病人家属的心态,亲属的压力也很大,经济的,生活上的,会不自然地流露出来,这又给了病人一层压力,这种精神状态下,不利于病人恢复健康。 “我自己本身是大大咧咧的,很多东西不是想要怎样就怎样,特别是看过那么多生离死别,心境淡然了。”她说。 最后,娄月丽表示中医真的很好,当时分配去学中医,很多同学都喜欢去大的企业,带队老师说,来学中医是幸运的,后来慢慢意识到老师讲的是对的。 我之前就愿做老师或者医生,结果都做到了,真的很幸运。学习中医,不仅学到的是医术,还有中医的文化,沾染了中医人的风骨,有了这种风骨的人,一生都不会太差,这也是学习中医带来的幸运吧。 娄月丽,1984年毕业于电视大学(医学专业),1987年起至今从事中医药文献研究工作,曾在龙华医院、曙光医院从事中医临床专家门诊工作,中国中医药年鉴学科编辑,曾参与“常见病证专辑”“肝病文献”“中国医籍字典”“肝病文献研究”等课题工作。擅长治疗乳腺癌、肺癌、胃肠道肿瘤、肾癌、膀胱癌等肿瘤疾病,对术后中医治疗和调理,以及中医内科多种疾病诊治临床经验丰富。曾任《中国中医药年鉴》学术卷编委、学科编辑、《中医常见病证》黄疸篇编辑,承担上海市教委课题2项,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、上海市科委、上海市卫生局课题多项。 以上内容来源于上医网 |